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相继召开,政府工作报告谋划新一年行动,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关注民生。
民之所想,亦为政之所向,环境保护依然是今年地方两会的重要议题。
新气象、新变化承载的是群众的期待和嘱托;践改革、促治理,则是政府对人民的厚重承诺。
综观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环保的内容呈现明显变化,振奋人心:环保治理篇幅更长,指向更为具体;大气、水、土壤治理不仅目标明确,并且目标定量、定性,确定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考核,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污水处理率、垃圾资源无害化处理率等有严格规定。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消灭城市黑臭水体,出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
治霾:收官之年怎样作为?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具体
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如何按期完成大气污染治理任务,成为地方两会的关注焦点。
从雾霾治理的首要区域——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来看,过去一年的表现有好有坏:北京市2016年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天津市已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PM2.5降幅目标任务;河北省2016年达标天数增加1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9.1%,降至70微克/立方米左右,降幅创下近几年之最。其中,廊坊市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不断下降,成功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倒数前十”。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作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6年河南省PM10、PM2.5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5.2%、8.8%,扭转了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优良天数达到196天,增加13天。
同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成员的山西省,2016年,除大同、吕梁、忻州三市外,阳泉、长治、晋中、太原、晋城、临汾、朔州、运城等8市未完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年度任务。
“大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下降25%,北京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而治气成效有好有坏,能否完成这一目标?这对各地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
以北京市为例,2016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想要在2017年降到60微克/立方米,则意味着要同比下降17.8%。而统计近4年来北京市的PM2.5浓度,累计降幅才仅为19%。17.8%的降幅压力,可想而知。
基于现状,为了加快大气污染治理速度,京津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确定了更加明确的治理目标,目的就是倒逼治理措施切实推进。
北京市提出,2017年力争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同比下降18%左右。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则显示,2017年将继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现PM2.5年均浓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今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6%以上。
达到既定目标,化解治气压力,治理措施必须切实可行、明确具体。
北京市今年计划投入182.2亿元,全面发力治理雾霾。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卢彦表示:“2017年,将要推进十个方面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举措。”其中3项都与压减燃煤有关,包括全年压减燃煤30%,全面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完成700个村散煤改清洁能源等。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继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动燃煤设施淘汰改造,改燃关停7台煤电机组和380座燃煤锅炉,全面治理城乡散煤,严格控制机动车和船舶排放污染,关停淘汰落后企业100家。
河北省则强调,各地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市县,都要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城区工业企业调整退出、工业园区调整、散煤治理、矿山关闭复绿等规划,明确年度目标,定期公开结果,严格考核奖惩。
治水:让百姓喝上干净水严格落实“河长制”,告别黑臭水体
水环境治理关乎民生福祉,多年来一直是地方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更多了两个热点:一个是河长制,一个是城市黑臭水体。
河长要配齐。
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赵金河在参加政协湖北省十一届五次会议进行界别小组讨论时透露,今年湖北省将全面推行“河长制”,对长度50公里以上的1230条河流,年内全面配齐河长。
黑臭水体污染要解决。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柏国强在政协上海市十二届五次会议上透露,今年,上海市将全面开展黑臭河道整治工作,任务是631公里。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落实河长制也出现在不少地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政府工作安排上明确提出落实河长制,强化河流湖库、近岸海域保护;云南省提出,要狠抓环境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吉林省也提出,今年全面启动河长制,加强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江西省则将巩固完善五级河长组织体系,打造河长制升级版。
作为完善水污染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全面推行河长制成为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
“省长村长,都是河长”,“一把手”担任总河长挂帅出征“亲自操刀”,将进一步确保江河湖海治理的水质达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省共有省级河长6名、市级河长199名、县级河长2688名、乡镇河长16417名、村级河长42120名;福建省3条重点流域分别由3位副省长挂帅担任河长。此外,江苏、贵州、四川、陕西等地也在积极践行。
根据日前出台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因此,各地对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都提出比较具体的治理措施。
江苏将推进30个县(市、区)省级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建设;四川2017年要提升五大流域8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成都主城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江西提出,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加快推进48个县(市)和25个工业园区污水管网、鄱阳湖沿线20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项目建设;甘肃则把水环境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两江一水”区域治理及黑臭水体治理。
相对于其他省,河南省确定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颇重,2017年将确保全省Ⅰ~Ⅲ类水达到52%以上,劣Ⅴ类水降到18%以下,省辖市建成区130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与此同时,兴建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也是地方省份实现水环境治理目标的必要手段。天津2017年要完成53座污水处理厂改造,并加强引江、引滦水源保护。上海2017年继续启动28座污水处理厂改造,使污水处理率达到92%以上。
治土:还大地一片清洁土壤污染防治列入多地政府重点工作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2017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2017年将全面实施“土十条”,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继续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和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
根据“土十条”时间表,各省(区、市)要在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的制定、项目库的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率先完成。
为了积极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今年地方两会召开期间,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列入2017年重点工作。
湖南省指出,2016年以来全面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陕西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将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支持潼关县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试点。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2017年上海市将启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在上海市人大召开的“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专题审议会上也透露,根据《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上海市将从强化空间布局管控、严控工业污染排放、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产监管、减少生活污染、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等6方面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
为了加快土壤污染治理,广东省在国家“土十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2018年的短期目标,对重点监管行业各有侧重,并针对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和污染地块密集的特点,提出了部分城市开展污染地块环境监管试点等措施。
执法:捍卫每一片绿水蓝天对环境违法“零容忍”,生态损害将终身追究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位地方党政“一把手”将关注点着重放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并且有目标、有措施。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提出,突出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福建省省长于伟国坦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心中。
浙江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致使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者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环境质量考核目标连续两年未完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作出的决策与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地区和部门之间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协作方面推诿扯皮,主要领导成员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等行为,追究党政“一把手”责任,权责一致、终身追究。
山东省也明确指出,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领导干部,影响期满后拟重新任用的,不得担任原任职务。
陕西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全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十三五”开局以来,一系列约束性指标的提出,需要更加有效的考核监督,加强执法监管成为关键。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乏有关环境执法改革的亮点与新动向。
为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北京增加了环境执法编制,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惩处偷排超排行为。江苏明确严格执行新环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宁夏同样加大了监管力度,要在今年建立各级领导牵头包抓环境突出问题机制,推行政府、企业“双督办、双问责”。
补足生态环境“短板”,推进全面小康,新一年,任务更加明确,措施更为有力,我们期待各地在环境质量改善的道路上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