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vn class="vlune"></ravvn>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ravvn class="vlune"></ravvn>
0771-5532776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 0771-5532776、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0771-5532337

邮箱: hhsw@1000ao.com

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环保部发布《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7-07-24  浏览次数:2171  来源 :环保部

日前 ,环保部发布关于征求《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意见的函。全文如下  :

关于征求《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加快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范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文件编制工作 ,进一步明确可行技术筛选原则及指南编制内容等要求 ,我部决定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导则》。

目前 ,编制单位已完成《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的相关规定,现将文件印送给你们,请研究提出书面意见,并于2017年8月20日前反馈我部。相关附件请登录环境保护部网站(www.mep.gov.cn)查阅 、下载 。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李磊王泽林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邮政编码:100035

电话 :(010)66556218,66556221

传真:(010)66556218

附件:

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导则(征求意见稿)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7年7月17日

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效推动和规范我国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的编制工作,保证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文件的科学和可操作性 ,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的框架结构、编制原则 、编制程序、编制内容、技术评估原则和方法及格式体例等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清华大学 。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XX年XX月XX日批准 。

本标准自20XX年XX月XX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导则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工农业生产 、城乡生活等领域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编制工作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GB/T1.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HJ565-2010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环规科技〔2017〕1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环境污染要素pollutants本标准规定的环境污染要素指水 、气、固体和声等环境污染物。

3.2跨介质污染cross-mediapollution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形态称之为环境介质,一般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态存在。跨介质污染是指一种或多种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迁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的污染转移过程。

3.3可行技术availabletechniques已在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规模的应用,达到或优于相关排放标准 ,并通过工程实践证明应用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

3.4最佳可行技术bestavailabletechniques针对各种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全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措施预防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在污染防治过程中采用可行技术,并通过实施管理手段达到最佳环境效益的综合技术 。

3.5新技术newtechniques指正处于研发阶段、或首次从国外引进能降低能耗、物耗且优于现行排放标准的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的设备和技术 。

3.6生产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availabletechniquesofpollutionandcontrolinmanufacturing在工业生产行业的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实践中,被行业证明能达到或优于相关排放标准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 。

3.7污染治理设施可行技术availabletechniquesofpollutionabatementfacilities针对目标污染物的处理达到或优于相关排放标准的,并经过生产实践证明可行、经济合理的技术 。

4总体要求

4.1指南的构成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的构成包括指南正文、指南编制说明。

4.1.1指南正文指南正文内容按“生产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和“污染治理设施可行技术指南”两种类型决定。

4.1.2指南编制说明指南编制说明是对指南制定编制的背景 、必要性、国内外相关技术管理情况、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技术内容 、国内外对比 、实施方案、指南征求意见、送审稿处理等进行说明。编制说明的主要内容见附录A 。

4.1.3指南体系构成对于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中包含多个子领域的行业或部门,最佳可行技术可以根据相应行业、部门或子领域编制相应的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按子行业编制的,可由多个子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形成该行业的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体系。

4.2指南编制总体要求指南编制的全过程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环规科技〔2017〕1号)规定执行。本标准对开题报告论证、技术评价遵循原则、指南结构和术语、编写格式体例补充规定。

4.2.1开题报告论证在开题报告中,应重点讨论能够满足技术调研需要的企业规模 、产能 、技术类型和地域覆盖等情况,论证技术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是否符合行业特征、是否满足技术评价要求。

4.2.2技术评价遵循原则技术评价工作应贯彻污染综合防治 、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将经济可行 、环境效益最佳的技术选作评价目标 ,编制组应遵循以下原则 :

a)科学性原则 ,应构建科学 、准确、全面 、避免交叉重复的评估指标体系 ,应形成科学的评估方法;

b)客观性原则,应确保评估材料的客观、真实,并对评估指标实现定量化,以保证评估专家客观地开展评估工作;

c)公正性原则 ,合理地选择行业专家和管理专家 ,评估专家应公正地开展评估工作;

d)独立性原则 ,确保评估专家不受各方面人为因素干扰开展独立评估。

4.2.3指南结构和术语4.2.3.1指南结构 。指南的结构需按照行业领域的总体结构和内在关系确定 。

a)若行业领域内包含多个子行业的,则指南的结构和内容应按子行业分章编制;

b)若子行业内有不同技术工艺的,则指南的结构和内容应按不同技术工艺分节编制。

4.2.3.2术语。行业内不同子行业指南中出现的相同术语其概念应相同,含义应唯一 。

4.2.4编写格式体例指南的编写应按照GB/T1.1、GB/T1.2和HJ565-2010的格式体例进行编写。

5最佳可行技术确定方法与步骤

5.1技术初筛技术初筛的目的是获得备选技术清单。技术初筛应以定性评价为主,采用基于专家经验的同行评议法。对较为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5.2技术调查与实证

5.2.1调查目的与方法技术调查与实证的目的是获得达标技术清单。根据备选技术清单,以书面调查、现场调查、实证测试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技术调研 。

5.2.2调查对象和指标调查对象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在规模 、产能、技术类型、地域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覆盖度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的指标主要包括资源能耗、环境性能 、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5.2.3调查与实证

5.2.3.1书面调查 。以查文献或调查问卷的形式全面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生产技术发展、产业分布、企业地域分布等情况;了解企业采用的工艺水平、能耗、物耗、技术类型 、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情况等。

5.2.3.2现场调查。在书面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现场调查 ,为获得技术评价信息,需调查资源能耗、工艺性能、经济性能 、技术性能、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状况;对复杂的技术工艺 ,调查需涵盖所有工艺环节。调查均应有相应调查数据,并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对缺乏支撑技术评价的数据和重要的关键信息,需要开展实证测试。

5.2.3.3实证测试 。编制组应在实证测试前制定测试方案和工作程序,在实证测试时严格按方案和程序进行。现场实证测试应涵盖所需调查的各生产单元技术处理效果和污染治理技术处理效果。应形成实证测试报告,确定达标技术清单。5.2.4资料审核在调查和实证测试后 ,编制组应对调查报告和测试报告进行审核。若审核过程中发现某—12—些关键信息 、数据缺乏或不符要求 ,应对数据进一步补充。

5.3技术评价

5.3.1评价方法评价专家组根据调研和实测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技术进行评价,对客观技术指标宜采用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推荐层次分析法 ,其分析步骤见附录B。

5.3.2构建指标体系技术评价应首先构建指标体系。在行业范围内定性地将资源能耗、环境性能、经济性能、技术性能、环境效应和社会效益等作为一级指标 ,采用定量的层次分析法逐层细化一级指标 ,构建第二层 、第三层指标。各行业可按照上述顺序根据其行业特点构建适合的指标体系。

5.3.3指标赋权构建指标体系后,可选择生产行业 、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组对指标赋权。

5.3.4达标技术排序根据调研与实证测试得到的各指标数据,结合权值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 ,按计算结果对达标技术排序 。5.3.5达标技术经济综合评估按排序结果选择一定数量(一般不大于5个)的达标技术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形成推荐达标技术。5.3.6最佳可行技术确定对清洁生产技术与推荐的达标技术中的技术进行匹配优化 ,并结合管理手段达到最佳环境效果的技术组合,形成最佳可行技术。

6指南结构要素

指南分为“生产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及“污染治理设施可行技术指南”两种类型。其结构要素分别如下

6.1封面、目次和前言、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环规科技〔2017〕1号)的规定。

6.2行业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

6.2.1行业生产工艺及排污节点

6.2.1.1描述行业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可附图、表),并在排污节点中标示出污染物类型及主要的特征污染物。

6.2.1.2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可按环节分段进行描述。

6.2.1.3有多种生产工艺的行业,可按每项工艺分别描述。

6.2.2污染物排放

6.2.2.1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描述生产工艺产生的水、大气 、固体、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包括污染物种类、浓度等特性。

 

6.2.2.2结合产污节点及污染物浓度,计算出该行业每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 。

6.2.2.3分析系统物料平衡情况(结合图表),计算主要物耗、水资源消耗 、单位能耗等 。

6.3污染防治技术

6.3.1简要阐明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过程环节及适用范围 。

6.3.2列出采用技术的工艺设施运行时条件、运行参数及污染物削减和排放情况 。

6.3.3评价技术特点。

6.4最佳可行技术

6.4.1清洁生产工艺

6.4.1.1描述清洁生产技术的原理方法 、运行条件、技术特点、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量等,包括预处理及后处理等各个环节(结合图表)。

6.4.1.2界定某一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6.4.1.3描述技术的环境效益 ,包括污染物特征、去除效果等。

6.4.1.4描述清洁生产技术在应用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包括二次污染情况等 。

6.4.1.5给出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时所需的投资、能耗、物耗、运行维护费等。

6.4.2污染治理技术

6.4.2.1描述污染治理技术的原理特点 、工艺过程和技术参数、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等(结合图表)。可按产污过程或污染物形态分别列出。

6.4.2.2界定该污染治理技术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6.4.2.3给出技术应用过程中污染物去除率及排放标准限值。对于能达到更高标准限值的特殊技术,应明确指出并描述。

6.4.2.4描述污染治理技术在应用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包括二次污染情况。

6.4.2.5计算污染治理技术应用时所需的投资 、能耗物耗、运行维护费等。

6.4.3环境管理描述为确保最佳可行技术实施而采取的管理手段,包括技术工艺设计、设施的常规检测、运行操作和保养的方法、技术使用者的专业技能规范等。

6.5新技术

6.5.1对于优于现有排放标准(包括特别排放限值)的技术,描述其原理、参数 、特点,并给出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排放限值 。

6.5.2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及总量大幅度削减的技术(包括近零技术及回用技术),描述其原理 、参数、特点。

6.6附录可采用附录的方式对标准的补充性内容进行说明 ,应明确说明附录是“规范性附录” ,还是“资料性附录”。

6.7参考文献

6.7.1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应列入标准的“参考文献”中。

6.7.2参考文献按照GB/T7714-2015要求进行编写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编制说明》内容

A.1指南编制的背景描述项目任务工作来源和工作过程,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产能情况 、国民经济状况、行业生产污染情况。

A.2指南编制的必要性。

A.3国内外相关技术管理情况分析国内外相关技术管理、技术评估 、环境治理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包括类标准的匹配情况等 。

A.4基本原则和基本路线

A.5技术内容说明确定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技术指标 、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及说明。

A.6国内外对比分析对比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 、技术或控制水平 、主要参数等内容 。

A.7实施方案说明该项目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和建议 。

A.8指南征求意见增加送审稿的征求意见和对意见的处理情况。

A.9送审稿处理说明送审稿技术审查情况 。

A.10附件主要包括调研和监测报告 ,试验和验证报告,采用国际或国外标准的原文和翻译稿等。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

<ravvn class="vlune"></ravvn>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