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vn class="vlune"></ravvn>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ravvn class="vlune"></ravvn>
0771-5532776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0771-5532776、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0771-5532337

邮箱: hhsw@1000ao.com

当前位置 :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重磅!“两高三部”首次发布15个环境污染刑事办案难题指南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9-02-21  浏览次数:2913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作者:王玮

最高人民检察院今日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 、司法部 、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公布早前共同研究起草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

这是“两高三部”第一次就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联合出台专门文件。新闻发布会对《纪要》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并公布了五起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典型案例 。

1550713322760823.png

图为发布会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万春,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中国环境报记者 王玮摄

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王松苗介绍了《纪要》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15条。

第一部分强调 ,要以习近平思想作为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办案的行动指南,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优质法治环境和司法保障 。

第二部分强调 ,各部门要坚持最严格的环保执法司法制度 、最严密的环保法治理念,统一执法司法尺度,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惩治力度,主要包括单位犯罪,犯罪未遂 ,主观过错,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标准,非法经营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涉大气污染环境行为,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有害物质,从重处罚情形、严格适用不起诉、缓刑 、免予刑事处罚等11个具体问题如何认定。

第三部分强调,各部门进一步理顺职责 ,畅通衔接渠道,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主要包括管辖 、的认定 、鉴定以及监测数据的证据资格等4个具体问题 。

王松苗认为 ,《纪要》的出台 ,有利于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依法准确有效惩治环境污染犯罪,形成各部门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的合力 。

王松苗说,下一步,“两高三部”将抓好《纪要》贯彻实施,努力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大仗、硬仗、苦仗提供优质法治环境和司法保障 ,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image.png

新闻链接

哪15个难题统一了思想?

近年来 ,随着查办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增多,地方执法司法机关普遍反映实践中存在着确定管辖难、调查取证难 、司法鉴定难 、法律适用难等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统一法律适用 ,指导司法办案,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两高三部”多次联合召开座谈会研究磋商,最终形成今日印发的《纪要》草稿 。

会议要求,各部门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以下称《环境解释》)以及原环境保护部 、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环环监〔2017〕17号)的有关规定。具体明确了15个涉及办案的难题。

1.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

会议针对一些地方存在追究自然人犯罪多 ,追究单位犯罪少,单位犯罪认定难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认定单位犯罪时 ,应当依法合理把握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重点打击出资者 、经营者和主要获利者 ,既要防止不当缩小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范围,又要防止打击面过大。

为了单位利益  ,实施环境污染行为,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 :(1)经单位决策机构按照决策程序决定的;(2)经单位实际控制人 、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的分管负责人决定 、同意的;(3)单位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的分管负责人得知单位成员个人实施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并未加以制止或者及时采取措施,而是予以追认 、纵容或者默许的;(4)使用单位营业执照、合同书、公章 、印鉴等对外开展活动,并调用单位车辆、船舶、生产设备、原辅材料等实施环境污染犯罪行为的 。

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一般是指对单位犯罪起决定 、批准、组织、策划、指挥 、授意、纵容等作用的主管人员,包括单位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的分管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等;“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般是指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指挥 、授意下积极参与实施单位犯罪或者对具体实施单位犯罪起较大作用的人员。

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公安机关未作为单位犯罪移送审查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只作为自然人犯罪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

2.关于犯罪未遂的认定

会议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能否认定污染环境罪(未遂)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当前环境执法工作形势比较严峻 ,一些行为人拒不配合执法检查、接受检查时弄虚作假、故意逃避法律追究的情形时有发生 ,因此对于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非法排放、倾倒、处置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行为 ,由于有关部门查处或者其他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情形,可以污染环境罪(未遂)追究刑事责任 。

3.关于主观过错的认定

会议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如何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过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 ,判断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是否具有环境污染犯罪的故意,应当依据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任职情况、职业经历 、专业背景、培训经历、本人因同类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情况以及污染物种类、污染方式、资金流向等证据 ,结合其供述 ,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实践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 ,可以认定其故意实施环境污染犯罪,但有证据证明确系不知情的除外 :(1)企业没有依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或者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 ,或者已经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并且防治污染设施验收合格后,擅自更改工艺流程、原辅材料,导致产生新的污染物质的;(2)不使用验收合格的防治污染设施或者不按规范要求使用的;(3)防治污染设施发生故障,发现后不及时排除,继续生产放任污染物排放的;(4)生态环境部门责令限制生产 、停产整治或者予以行政处罚后,继续生产放任污染物排放的;(5)将危险废物委托第三方处置,没有尽到查验经营许可的义务,或者委托处置费用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或者处置成本的;(6)通过暗管、渗井、渗坑 、裂隙、溶洞 、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7)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8)其他足以认定的情形。

4.关于生态环境损害标准的认定

会议针对如何适用《环境解释》第一条 、第三条规定的“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的”“造成生态环境特别严重损害的”定罪量刑标准进行了讨论。会议指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2015年,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办发〔2015〕57号),在吉林等7个省市部署开展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中办发〔2017〕68号),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

会议指出,《环境解释》将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规定为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之一,是为了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现衔接配套,考虑到该制度尚在试行过程中,《环境解释》作了较原则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 ,一些省市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制定了具体标准。会议认为,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行阶段,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准确认定“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和“造成生态环境特别严重损害”。

5.关于非法经营罪的适用

会议针对如何把握非法经营罪与污染环境罪的关系以及如何具体适用非法经营罪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非法经营危险废物案件的办理 ,坚持全链条、全环节 、全流程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 、经营危险废物的产业链进行刑事打击 ,查清犯罪网络,深挖犯罪源头,斩断利益链条,不断挤压和铲除此类犯罪滋生蔓延的空间。

会议认为,准确理解和适用《环境解释》第六条的规定应当注意把握两个原则 :一要坚持实质判断原则 ,对行为人非法经营危险废物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实质性判断 。比如,一些单位或者个人虽未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但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没有超标排放污染物、非法倾倒污染物或者其他违法造成环境污染情形的,则不宜以非法经营罪论处。二要坚持综合判断原则 ,对行为人非法经营危险废物行为根据其在犯罪链条中的地位 、作用综合判断其社会危害性。比如 ,有证据证明单位或者个人的无证经营危险废物行为属于危险废物非法经营产业链的一部分 ,并且已经形成了分工负责、利益均沾 、相对固定的犯罪链条 ,如果行为人或者与其联系紧密的上游或者下游环节具有排放、倾倒 、处置危险废物违法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形 ,且交易价格明显异常的,对行为人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污染环境罪和非法经营罪中,择一重罪处断 。

6.关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适用

会议强调,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环境违法犯罪活动高发多发 ,刑事处罚威慑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现阶段在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时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重典治理污染的指示精神 ,把刑法和《环境解释》的规定用足用好,形成对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强大震慑。

会议认为 ,司法实践中对环境污染行为适用投放危险物质罪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重点审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污染行为恶劣程度、污染物的毒害性危险性、污染持续时间 、污染结果是否可逆、是否对公共安全造成现实、具体、明确的危险或者危害等各方面因素  。对于行为人明知其排放、倾倒、处置的污染物含有毒害性、放射性 、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仍实施环境污染行为放任其危害公共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公私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以污染环境罪论处明显不足以罚当其罪的,可以按投放危险物质罪定罪量刑。实践中,此类情形主要是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供水单位取水口和出水口 ,南水北调水库、干渠 、涵洞等配套工程 ,重要渔业水体以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特殊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毒害性极强的污染物 ,危害公共安全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7.关于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的处理

会议针对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处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议强调,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生态环境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不断加大对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毫不动摇地以法律武器治理污染 ,用法治力量保卫蓝天,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

会议认为,司法实践中打击涉大气污染环境犯罪 ,要抓住关键问题,紧盯薄弱环节,突出打击重点 。对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违反国家规定,超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受过行政处罚后又实施上述行为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适用《环境解释》第一条第十八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追究刑事责任 。

8.关于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的认定

会议针对如何准确认定环境污染犯罪中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司法实践中认定非法排放、倾倒 、处置行为时,应当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解释》的有关规定精神,从其行为方式是否违反国家规定或者行业操作规范、污染物是否与外环境接触、是否造成环境污染的危险或者危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名为运输、贮存 、利用 ,实为排放、倾倒、处置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排放、倾倒、处置行为,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比如,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将没有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长期贮存 、搁置,放任危险废物或者其有毒有害成分大量扬散、流失、泄漏 、挥发,污染环境的。

9.关于有害物质的认定

会议针对如何准确认定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其他有害物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 ,办理非法排放、倾倒 、处置其他有害物质的案件,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污染行为恶劣程度 、有害物质危险性毒害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准确认定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实践中,常见的有害物质主要有:工业危险废物以外的其他工业固体废物;未经处理的;有害大气污染物、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有害物;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其他物质;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名录中的有关物质等。

10.关于从重处罚情形的认定

会议强调 ,要坚决贯彻党中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 ,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实践中 ,对于发生在长江经济带十一省(直辖市)的下列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可以从重处罚:(1)跨省(直辖市)排放 、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2)向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或者其他跨省(直辖市)江河 、湖泊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 、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11.关于严格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

会议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如何严格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强调,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刑罚适用直接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效果 。各级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要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发挥刑罚的惩治和预防功能。要在全面把握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既要考虑从宽情节,又要考虑从严情节;既要做到刑罚与犯罪相当,又要做到刑罚执行方式与犯罪相当,切实避免不起诉、缓刑 、免予刑事处罚不当适用造成的消极影响。

会议认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般不适用不起诉、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1)不如实供述罪行的;(2)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的;(3)犯有数个环境污染犯罪依法实行并罚或者以一罪处理的;(4)曾因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5)其他不宜适用不起诉、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

会议要求 ,人民法院审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拟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分析案发前后的社会影响和反映,注意听取控辩双方提出的意见。对于情节恶劣、社会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犯罪,不得适用缓刑 、免予刑事处罚 。人民法院对判处缓刑的被告人 ,一般应当同时宣告禁止令,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与排污或者处置危险废物有关的经营活动。生态环境部门根据禁止令 ,对上述人员担任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的单位,依法不得发放排污许可证或者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12.关于管辖的问题

会议针对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管辖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实践中一些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属于典型的跨区域刑事案件,容易存在管辖不明或者有争议的情况,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公安机关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 。

会议提出 ,跨区域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犯罪地包括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 。“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的实施地以及预备地 、开始地 、途经地 、结束地以及排放 、倾倒污染物的车船停靠地、始发地、途经地、到达地等地点;环境污染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 ,相关地方都属于环境污染行为发生地。“环境污染结果发生地”包括污染物排放地、倾倒地、堆放地、污染发生地等 。

多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立案侦查的 ,由最初受理的或者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管辖有争议的 ,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 、有利于诉讼的原则,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协调确定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 、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受理 。

13.关于危险废物的认定

会议针对危险废物如何认定以及是否需要鉴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根据《环境解释》的规定精神,对于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 ,如果来源和相应特征明确,司法人员根据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认定难度不大的 ,司法机关可以依据名录直接认定。对于来源和相应特征不明确的,由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等出具书面意见,司法机关可以依据涉案物质的来源 、产生过程、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以及经批准或者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等证据,结合上述书面意见作出是否属于危险废物的认定。

对于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等出具书面认定意见的,区分下列情况分别处理:(1)对已确认固体废物产生单位,且产废单位环评文件中明确为危险废物的,根据产废单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和审批 、验收意见、案件笔录等材料,可对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出具认定意见 。(2)对已确认固体废物产生单位,但产废单位环评文件中未明确为危险废物的,应进一步分析废物产生工艺,对照判断其是否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列入名录的可以直接出具认定意见;未列入名录的 ,应根据原辅材料、产生工艺等进一步分析其是否具有危险特性,不可能具有危险特性的,不属于危险废物;可能具有危险特性的,抽取典型样品进行检测 ,并根据典型样品检测指标浓度,对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出具认定意见。(3)对固体废物产生单位无法确定的,应抽取典型样品进行检测,根据典型样品检测指标浓度,对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7)出具认定意见 。对确需进一步委托有相关资质的检测鉴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的 ,生态环境部门或者公安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检测鉴定工作。

14.关于鉴定的问题

会议指出,针对当前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存在的司法鉴定有关问题,司法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加快准入一批诉讼急需 、社会关注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加快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 、修改和认定工作 ,规范鉴定程序,指导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会同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收费标准 ,加强与办案机关的沟通衔接,更好地满足办案机关需求 。

会议要求,司法部应当根据《关于严格准入严格监管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的意见》(司发〔2017〕11号)的要求 ,会同生态环境部加强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司法鉴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黑名单制度,完善退出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违法违规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行政处罚、行业惩戒等监管信息,对弄虚作假造成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结论严重失实或者违规收取高额费用、情节严重的 ,依法撤销登记。鼓励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向司法部 、生态环境部举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

会议认为,根据《环境解释》的规定精神 ,对涉及案件定罪量刑的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实践中 ,这类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主要是案件具体适用的定罪量刑标准涉及的专门性问题 ,比如公私财产损失数额、超过排放标准倍数 、污染物性质判断等 。对案件的其他非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 ,或者可鉴定也可不鉴定的专门性问题 ,一般不委托鉴定 。比如,适用《环境解释》第一条第二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规定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的 ,除可能适用公私财产损失第二档定罪量刑标准的以外,则不应再对公私财产损失数额或者超过排放标准倍数进行鉴定。涉及案件定罪量刑的核心或者关键专门性问题难以鉴定或者鉴定费用明显过高的 ,司法机关可以结合案件其他证据,并参考生态环境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等作出认定。

15.关于监测数据的证据资格问题

会议针对实践中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出具报告的证据资格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报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予以采用的,其实质属于《环境解释》第十二条规定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监测数据” ,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免责声明 :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 。

<ravvn class="vlune"></ravvn>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