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vn class="vlune"></ravvn>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ravvn class="vlune"></ravvn>
0771-5532776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771-5532776

公司地址: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30号南湖名都广场A栋29层

工厂地址: 南宁明阳工业园区

电话: 0771-5532776 、5584999 15777168099 徐先生(业务)

传真: 0771-5532337

邮箱 : hhsw@1000ao.com

当前位置: 首 页 >
行业新闻
TRADE NEWS
重磅 !二十大对环保市场有什么样的指引?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10-19  浏览次数:915  来源:中国水网 、中国固废网 https://www.h2o-china.com/news/339056.html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先后两次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从总书记谈到“生态”相关内容来看 ,每一次“生态环境保护”的出现都意义非凡。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先后两次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从总书记谈到“生态”相关内容来看 ,每一次“生态环境保护”的出现都意义非凡。

第一次出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确定“生态环境环保”在十年变革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党的十九大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了党章中。

在二十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生态环境环保”相关内容时,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我们的祖国天更蓝 、山更绿 、水更清。

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新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生态环境领域同样如此,这十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 、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

从思想引领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从战略部署看,我们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可以说 ,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也更加成熟。

从改革举措来看  ,这些年我们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 ,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 、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 。这十年间,我们还制修订了30余部相关的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生态环境质量来看,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 ,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达到了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我们实施了禁止洋垃圾入境  ,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另外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达到18% ,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生动展现 。

从绿色低碳来看,这十年,我们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我们去年上线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绿色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从国际影响来看,我们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历史性贡献。我们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去年,我们在昆明召开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第一阶段会议,发布了《昆明宣言》 。我们还积极推动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而从二十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产业而言 ,过去十年的坚持,一直在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

第二次重点强调“生态保护” ,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推进生态优先 、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 、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在上述522字中,总书记确定了未来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地位 ,为生态环境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这也意味着未来环境产业在政策驱动下 ,将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1. “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管网市场将迎来大爆发?

污水处理行业的“黑臭在水里 ,根源在岸上,关键是排口,核心是管网。”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可见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首先要解决管网问题 。

近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5%以上 ,但管网一直是我国污水处理中的短板 ,管网覆盖不足、漏损 、客水挤占管网、错接混接 、溢流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正是我国污水处理率高但污水收集处理率仍比较低,黑臭水体频发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解决黑臭水体问题,首先要解决城市管网建设问题。

2021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827号) ,其中对于“十四五”时期的管网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 ,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此次,总书记点名“黑臭水体”治理,代表未来我国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治理将是重点目标,进而管网市场有望迎来大爆发 。

而在总书记正式点名之前,山东省等地方近期也发布政策,在未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管网建设方面率先做出答案。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十四五”山东省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中 ,指出到 2025 年,山东省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全部实现整县(市 、区)制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清零 ,60%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 ,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 70%以上 ,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9%,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55%,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5%以上 。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75%。

E20研究院指出,2021年,住建部首次在年鉴中公布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的数据 ,2021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为68.6% ,同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则高达97.89% ,两个指标差值超过了29% ,表明我国污水收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十四五”时期管网的建设 、改造、修复仍需重点关注。据《2021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城市污水管网总长度超过40万公里,当年城市新增污水管网长度3.37万公里,2020和2019年城市新增污水管网长度分别为4.16和2.82万公里。

“此外,考虑到水环境治理的达标要求以及污水资源化的系统规划,污水集中与分散处理将会被统筹规划,从而对于管网的布局方式亦会带来一定的改变 。”

2.“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土壤污染治理市场被重点关注

据中国固废网获悉,今年以来 ,土壤问题已经多次在重磅政策中亮

今年2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利用四年时间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此后不久,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消息正式在中央一号文件里亮相。这是距上一次全国土壤普查40年后,我国再一次对土壤进行的“全面体检” ,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

二十大重点强调了土壤污染治理问题 ,意味着土壤污染治理市场或将在未来被重点关注。

随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完成,各省市陆续公布并定期更新污染地块修复名录。截止2022年1月 ,全国污染地块总数达到770块,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空间较大。

微信图片_20221018092201.png

数据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随着“三普”进入实地调查 ,土壤治理工作网络也将越织越密,借助此前普查数据,二十大报告中对土壤污染治理行业的关注,行业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各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领域或将开启一场大战 ,行业发展势必迎来新的突破口 ,找到新的增量空间。在进入“十四五”的第二年,以更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成为必然。

E20研究院认为,“净土保卫战”在“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土地经营流转”等国家引导性政策推动下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的加强和重视是土壤修复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由“先污染,后治理”向污染管控协同高效治理的战略转变 。不断完善的土壤环境政策制度,以及不断严格的土壤环境监督执法将有效保障土壤污染的源头防控,而土壤环境的监测检测、土壤环境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污染溯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的咨询服务等都将成为污染源头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撑 。而土壤修复行业标准体系规范的不断健全,也将推动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 ,从而推动行业技术装备化,成果产业化的高速发展。

3.“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水、固废等领域“补短板”市场潜力无限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环境产业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是环境产业发展的基石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到2030年 ,基本建立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 、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

《指导意见》指出 ,到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标如下:

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万立方米/日,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 。

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能力比重达到65%左右。

固体废物处置 。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 ,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 。基本补齐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短板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 ,技术和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

以污水处理及再生水为例。据《2021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城市、县城,不含建制镇)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5816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4746万立方米/日 ,较2020年增长1709万立方米/日,其中城市增长1500万立方米/日 ,县城增长20万立方米/日。E20研究院指出,从增速来看,2021年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增速分别达到7.79%和5.53% ,分别高于“十三五”时期年均复合增长率(6.5%、4.7%) 。“十四五”时期 ,在城镇化率提升 、污水提质增效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控制 、初期雨水治理等治理需求下,依然会带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的持续释放 ,但“十四五”中后期会出现增速明显放缓趋势。

再生水方面 ,在《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及其“1+N”政策体系下,再生水将逐步纳入城市供水体系,进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在工业生产、市政杂用、生态环境等领域逐步推广,且在工业生产等领域将会加强非常规水源使用的考核权重。E20研究院指出,再生水利用市场在“十四五”时期将会逐步释放。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城市、县城 ,不含建制镇)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8131万立方米/日,较2020年新增1225万立方米/日,增速17.74%,与此同时,再生水利用量也快速上涨,2021年城镇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76.1亿立方米,增速达到19.24%,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可见,未来生活垃圾处理、水处理、固废处置、危废处置等市场将在政策引导下持续释放。

4.协同推进降碳减污 ,仍是环保行业的重大发展方向

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 、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意味着未来降碳减污仍是发展目标之一 。

从产业发展来看,环境产业也是降碳减污的主要阵地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要点是突出源头治理 、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手段是强化减污降碳的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途径是通过减污和降碳两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和同频共振,实现提质增效 。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薛涛曾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指出,目前碳话题下的获益主体主要是新能源行业 ,环保企业当前在减碳方面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环保企业与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无关 。”薛涛认为,短期来看,主要还看环保企业能不能通过“卖碳”来获取收益。例如 ,沼气发电行业可能是减碳方面关联收益较大的领域。此外,环卫新能源车辆生产企业和环境监测类企业也会有相关利好 ,但应该与碳交易没有直接的关联。长期来看,碳排放量将是衡量一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尺 ,企业的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水平等方面必须遵循正确的价值方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同时,碳减排纳入环境监管后,很可能对环保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环保企业一方面不要对当前减碳收益有过高期待,同时也要未雨绸缪 ,积极研究,尽早对未来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有所布局 。

仅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污水处理全覆盖的国家 ,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约占全社会总碳排放量的1%左右  。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量虽然占比小,但依靠改变技术路线、改变运行模式,辅以适当的低碳改造,即可减少碳排放,相比其他行业 ,减碳效益更大 。为了碳减排,就需要更好的节能降耗 ,也就呼唤真正的精细化运营 。

利好实体经济,肯定民营经济力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 、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 。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 、人才、文化、生态 、组织振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 、规制 、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从报告的上述内容中能够看出,“市场经济” 、“两个坚持”、“实体经济”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从“两个坚持”中能够看出未来民营经济在市场主体中发挥的力量被再度肯定,中共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孙业礼也表示,民营经济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 、支持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已经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大政方针,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个方针政策现在没有改变 ,将来也不会改变。环境产业中的民营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中坚力量,在未来也将持续发挥作用 。

报告强调继续走市场经济道路 ,提高实体经济实力。作为实体经济的环保行业在未来发展中也将继续走市场经济道路,并通过高水平发展 ,增强环境产业实体经济实力 。

E20研究院指出,目前,环境产业已从“投资拉动”向“高质量服务拉动”升级,发挥政府作用,在政策引领下通过市场供需的均衡调节 ,实现产业服务模式的升级。高质量服务的升级需要企业自身“内核”的提升 ,无论是技术领先性、内部管理先进性还是服务模式的系统性 ,均是环境企业未来升级的必经之路 ,因而市场竞争赛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企业盈利模式的增长方式也会有所调整。但在全球经济增长力不足,以及疫情等外部影响下 ,财政支付压力显现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协调统筹是企业战略的必然思考 。

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未来环境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在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总书记还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由上可知 ,对于我国产业整体发展而言 ,未来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尤其对于环境产业而言,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更是难以分家 。

环境产业从无到有二十年,从2002年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4年发布《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直接拉开了水务行业改革的序幕,之后中国水业一路披荆斩棘 ,不断释放空间、释放需求。快速发展 、规模化是当时的行业主调 ,当规模化有空间的时候产业是满目皆春 ,欣欣向荣 ,一直到2017年之前,行业估值远远高于平均估值 ,环境产业在一个又一个的风口下不断向前。

E20研究院院长、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指出,“直到现在 ,虽然环境需求仍在释放  ,但规模化简单扩张接近尽头,业界企业感受到一种苍茫:好像都是路 ,又好像没有路 。”

苍茫的背后是产业的无奈,环保行业是扭曲的行业 ,市场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产业化水平严重低下 ,即使大企业也是众多小项目的简单资产叠加和风险叠加 ,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门槛,行业对资本的依赖 ,又让很多外部企业实现“跨界打劫”。

虽然环境市场增量就在眼前  ,但商业形态已经不同。如何理解环境需求的高质量?

傅涛曾在2021年(第十九届)水业战略论坛上提出:要重新认知高质量,高质量就是高标准服务,但是高标准不等于高排放标准 ,不等于高的供水水质标准 。这些服务标准是基础服务的标准,基础公共服务的标准意味着甲方付费 ,而甲方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更宽的基础公共服务 ,把支撑污水处理 、雨水、地下水等一系列的费用全部砸在政府身上 ,是不可能的。

傅涛在六年以前就谈到所有的环境设施都是要提升的 ,提升的并不是排放标准。就像奥拓和奥迪汽车 ,它们的排放标准是一样的,提高质量确实要提高排放标准,但是提高排放标准只是一定时间的一个集体行动 。真正要留给企业思考的是如何把把奥拓做成奥迪,这才是真正提高标准,为此E20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了“双百跨越”的行业自强行动 。(相关阅读 :)

从环境产业整体发展来看,傅涛强调环境设施100%需要提升,处理污染物是环境设施的基础功能 ,稳定达标只是污水处理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基础的选项和合格项,未来真正高质量的方向是精细化 、智慧化、资源化 、低碳化、生态化、社会化(以下简称为“六化”)。

要实现环境基础设施的提升,达到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化”目标,须将科技创新排在首位,以技术作为驱动 ,促成技术产品化的转变。技术产品化水平是产业化水平的标志 ,产业化是横在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的鸿沟,这个鸿沟需要用技术的产品化来填平 ,必须在产品上谋出路 ,才能进一步促成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

在二十大指引下,环境企业要如何通过技术实践,促成产品落地,将技术固化为产品也是横亘在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难题。11月9 、10日,E20环境平台主办的 “2022(第十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将在上海举办,论坛将携手技术界 、产业界力量,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如何将科技创新转变为产品 ,以期能够以行业力量驱动环境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发展。

总的来看,此次报告中两次重点谈到“生态环境保护”话题,同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出现了两次 ,意味着未来环境产业的发展也将牢牢围绕“两山理论”展开。

自2005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两山论”后 ,在2013年又明确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报告和党章。环境产业上下一直积极践行两山理论。

二十大中强调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也更加明确了“两山理论”是未来环境产业在发展中的指导性理论之一,环境产业相关政策、产业发展方向都将在“两山理论”引领下开展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环境产业而言 ,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关键。

傅涛在2016(第十届)固废战略论坛中指出 ,对环保产业来说 ,原来产业是价值链的终点,比拼的是谁做的便宜,谁做的好 ,谁做的让政府放心 。未来 ,产业应该是循环的起点,是价值的起点。我们要重新构建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包括物质流 、资金流、价值流、能源流,环境产业应该融入社会的主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开放的胸怀,未来产业的新供给是从单元服务到生态连接,单元服务主体需求的效果化和综合化来对接环境质量,真正从孤立的环保产业 、孤立的农业、孤立的能源 ,实现生态化融合。


编辑:李丹

免责声明:本版内容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QQ:190512968)删除 。

<ravvn class="vlune"></ravvn>
XML地图